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zzshuwu.com

第549节(1 / 3)

加入书签

再说了,蓟州如此,之后大同、宣府也如此,各个都有这等实力,难免有不稳之忧。

朱厚照不会一味坚持己见,也是要看情况,关键他以后的主要依靠不是蓟州兵马,所以给一个便于他们操作的政策也没什么问题。

但他对杨尚义有些不满意。

于是后面缀了句,“传旨给杨尚义时要和他说清楚,他是领兵数十年的将领,最懂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这三个甲级卫一万八千人马,要是还练不成一支虎贲之师,朕可就没有客气话给他了!”

两万兵还带不好,那特么就不要带了!

皇帝这句难听的话没讲出口,其实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阁老们明白圣意。

蓟州最终的结局,就是三点。

第一,军屯要清理到位,这毋庸置疑。

第二,借此机会整顿蓟州各卫所,其中之关键就在于这三个甲级卫,剩余的,说实话蓟州多处城池、关隘都需要守军,屯田也需要屯军,这部分将就就行,一旦分为乙、丙两等,军饷就会下一个台阶,国库的压力也小,如此才能细水长流。

至于这第三点,也是一个总的,就是由乱到治,突出一个稳字。

内阁回去以后,杨一清亲自执笔拟旨,拟完了以后他送呈朱厚照阅。

这是老政治家,在考虑事情方面比朱厚照这种没实操的可能还更加全面,所以看完以后皇帝如往常一样满意,“如此可称妥当,用印,颁给杨尚义吧。”

“微臣遵旨。”

“杨阁老,还有一桩事。”

“王守仁此次回京,还带了两卫朔方军,人不多,不过当时是考虑若是何处不稳,可以令其随时出动。这一万人到了京师以后,如何安顿还需杨阁老仔细考虑、妥善安排,且其中有骑兵,精豆也要准备的。”

杨一清领兵多年,哪里还想不到这些,他点头称是,“臣年前就接到奏报,知道王伯安要入京,一应准备都已开始了,请陛下放心。”

“嗯。”

朱厚照伸了伸懒腰。

有几个得力内阁阁老还是不一样的。

杨一清文官、武官都当过,打过仗、治过民,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有杨阁老在,朕可以少操心不少。”

“为君分忧,乃为臣之责。”

“今年没有科举,主要的就是三月份的大朝会。安稳了两年,今年事情明显多了,杨阁老怕是又得辛苦了。”

杨一清执礼,一切已尽在不言中。

这种时期对于无能之人那是折磨。

但是对于杨一清来说,则是他干大事的时候。

……

朔方镇是一路骑兵一路步卒,分散有序前进,行军月余才过了紫荆关,抵达京师脚下。

这里没什么无旨大军不得入城的阻碍,因为圣旨早已催促王守仁加快行军,不得拖延。

正德五年,正月十八日,元宵之后,节日气氛逐渐散去,朔方大部兵马入城,王守仁入宫面圣,片刻都未曾耽搁。

他着急,除了是因为圣旨,还因为另一件事。

朱厚照见到这一位是开心的,锦衣卫禀报的事情语焉不详,但似乎又确实存在问题,现在王守仁回来了,在他看来不管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

本来他还想寒暄两句,哪知道王守仁到严肃的很,“陛下!臣有要事相奏!”

“什么要事?”

“臣请陛下召见一人。”

朱厚照没有拒绝,王守仁往后看了看,随后就是一个小内侍带着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走了进来,此人头戴方巾,身穿淡蓝衫,留着‘一’字胡须,四十出头的模样。

“微臣山西提学严毕云,参见陛下。”

朱厚照不认识这官员,但还是知道提学是干什么的,这某种意义上也是地方上的监察官员,“伯安,山西提学怎么叫你给带来了?”

“皇上,此事便由臣来回答吧。臣原是弘治十二年二甲进士,十年前就曾听闻王守仁之名。此次也是知道皇上圣旨召其回京,因而在路上等候。”

“你等他?为何?”

“为了保住一条老命,好向皇上揭露一桩谋逆案!”

朱厚照先前听毛语文提过,所以是有心理准备的,他喝退想要来上茶的内侍,认真道:“起来说话。伯安,你也平身。”

严毕云哪敢起身,他不仅不起身,还在地板上重重磕了下头,“陛下,臣要参奏山西都指挥使田则暗中勾连平阳卫、汾州卫、潞州卫等密谋起事!”

“可有证据?”

“臣还没有证据,臣是听到的,没有一字半句在臣手中。”

王守仁拱手,“陛下,臣知严提学品性,愿为其作保,若非确有其事,他也绝不敢在御前口出狂言!”

“那你在哪里听到的?”

“都指挥使司!”严毕云说得很坚定,“臣是受邀前往,参加宴席,过程之中内急出门,结果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