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zzshuwu.com

第634节(2 / 3)

加入书签

把田给丈了。洪武年间天下有八百多万顷田地,现在估计只有一半。

能把这件事做成,重新梳理好,哪怕税制不改,天下也会焕然一新。

但这件事难度太大,首先就是没有足够的人手。

毕竟天下那么大,一块一块地的把形状、亩数、土地等级都给重新查一下,光是想便觉得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而且在中原地区还好,到了一些偏远地方,要是谁去量大户的田,人不给你打出来才怪。

所以不管是定法规,定人员都有其现实需求。

“……微臣需要五千个、懂得土地测量、掌握清丈流程的测量人员。只有让他们进入全国各县衙,和知县、县丞互相配合、互相监督,才能真正推动土地的丈量。从根本上来说,这需要银子。”

朱厚照觉得钱能办到的事,都问题不大,“每人每年20两银子作为俸禄,5000人的规模便是十万两。不是不可以。”

张骢道:“微臣想再提高些。二十两……”

“二十两可不低,朕知道寻常人家一年的花费都不会到二十两。”

“陛下,这些人手中都握有权力,很容易为人贿赂,臣当然会命人监督他们,不过不可能面面俱到,若是给的银两不足,会有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再者,会丈量、会记录,这至少也要是个秀才,绝非一般人可以胜任,因而……陛下觉得四十两是否有可能?”

这么大的事情,朱厚照不想纠结于十万两银子,这叫‘干大事而惜银’。

实际上朝廷也可以让各地官员来负责这件事。

但效果会很差。

一来古代的官府职能并不像现代那么大,像这种事情他无力为之,光是下命令有什么用?朱厚照自己当过下属,知道会有那种领导,下个命令恨不能让你解决世界和平问题。这是没有意义的。

二,如果不顾这一点而强行下命令,那么地方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只能想尽办法增加开支,这些钱最终会从什么地方出还用想么?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时候上面是好的旨意,但到最后却成为恶政。

最后一点,地方官本身就已经和当地的豪绅利益勾连,让他们主抓,这能有多大意义?

所以既然国力强盛,既然花得起银子,就不要在乎这么几个大子。

朱厚照觉得,以张璁的才能必然是想过依靠地方官,可最后到他面前说的是花钱重新招募人员,说明他必然也是考虑过的。

经过这样一番思虑以后,他点头,“可以。但是需要培训吧?这又是一笔银两,想必二十万两还不够。”

张骢点头,“正如陛下所言,而且招募、挑选、培训,这至少也需半年的时间。”

“磨刀不误砍柴工。银子的事也不难,拨个专门的款项即可,你将费用报上来,只要合理即可。”

“谢陛下谅解。臣现在要说这第三点了,便是要定流程。这个事情牵涉的广、人员又多,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清晰的流程,规定好没一个环节所需做的事情,从测量、到记录绘制、到核实汇总,最终上呈,每一步都不能乱。

此外,每一页数据、每一张图纸,必须要求测量人员、当地知县、县衙直接经办人员和田主四方共同署名确认,若是田主不会写字,由测量人员代签,并按上田主手印。”

朱厚照眉头一挑,四方确认?

这其实是他上辈子接触的东西,为的是避免哪一方暗中操纵。

所有人的都署名,只要一方出问题,剩余的三方连带追责,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不规矩的事情。

此外,这些资料可以长期保存,以后也便于核查。

朱厚照有些意外,张璁果然是有些才能,不能小瞧我们聪明的老祖宗。

“多方署名,可以是可以,不过这样会不会太过于繁琐?”

“不繁琐的,陛下想一下,仅是写自己的名字能有多繁琐?而且微臣以为这个册子从知县出来到知府衙门,要有知县的署名,从知府衙门到布政使司衙门,要有知府的署名,层层上报,逐级负责。最终到了京里,要入库,便由臣来署名!”

嚯,这个决心下得蛮大的。

“你要署名?你有这个胆量?”

张璁跪了下来,义正言辞的说:“既然是为朝廷做事,为陛下做事,臣自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且臣自己要署名,也是要谢绝那些想走后门的人,毕竟这是要掉脑袋的,除了陛下,谁能拉下脸让臣自愿的把脑袋交到他的手上?”

“嗯!”朱厚照很认真的点了点头,虽然他不是很相信这句话百分之百的真实性,因为张璁肯定算定自己不会杀他,不过能有这份决心,也很不容易,“张璁,你既为朕拼上了性命,朕又岂会负你?”

看来他的职务是要动一动了。

张骢道:“陛下稍待。臣还有第四条。”

这已经完全超出朱厚照对他的预期了,甚至都乐了起来,“好,你说你说。”

“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