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zzshuwu.com

第135节(3 / 3)

加入书签

都由礼部直接管,就轮不到他来插手了。

沈平鸿走进考场,江南光复不过才过去几月,各省、府的学政衙门都还没重建起来,科举考试还是直接由督抚、布政使司、府衙直接主持,让军队协助监考。

故而,沈平鸿一入考场,便是一队军士严阵以待。

搜身之后,只能携带笔墨入场。

古代科举环境非常糟糕,狭小隔间内,摆放着马桶、桌案、水桶,从早上考到傍晚,其间考场会提供一顿吃食,大致也就是馒头而已。

本次考试分为两天、三场,第一天只考经义,也就是八股文,第二天上午考明算,也就是数学,下午考策论。

三通鼓后,分发考卷,另有小吏举着写有考题的木板巡回,考生须把上面的考题先誊抄下来,再做答。

经义八股这玩意,考了快几百年了,就围绕着四书那点东西,能考的早就考完了,到了明朝后期以及清代,许多地方便搞出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刁钻考题。

比如某年科举八股考试题:《二》

是的,题目就是个“二”字,你说它出自四书吧,那的确四书里肯定有,但是哪一句,你知道吗?

只有那些真的倒背如流的人才知道,这个“二”字是独立断句的,所以四书中只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里,有一句“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考官其实真正想考的是后一句,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不过此次恩科,朱由榔特意嘱咐各地,题目尽量不要出得太怪,平常便好,反正这次要录取的人不少,可以不必刻意搞区分。

沈平鸿抄下考题,考题非常大众,便是之前提到的那后半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很多人认为八股太过死板,但其实只要题目选得好,八股文也是能当做策论看待的,比如现在的这个题目,就很有策论的意味在。

八股考试,也分大题和小题,大题自然就是众所周知的经义文章,而小题,则类似于后世的填空题,题目摘一个四书当中的问题,考生把相关语句默写出来。

今年科举小题比往年多,竟有十个,而后才是大题。

沈平鸿读书比较杂,实际上对于八股一道,不算精通,虽然勉力应对,但效果也就平平,奋笔疾书,直到下午,巡回视察的军士开始敲第一通锣,都还没写完,五通锣后,便要交卷。

沈平鸿连忙赶完,又誊抄好,不过半柱香功夫就响了第五通锣,众人交卷出场。

回到寄居客栈,心中不免郁闷,从他往日经验来看,这次文章写得也就平平,浙江科举竞争非常激烈,这种水平的文章很难有机会了。

好在自己也只有十八岁而已,回去耕读三载,日后还有机会。

于是乎,第二日靠明算和策论时,沈平鸿完全是带着一个体验态度上考场的,考前已经知道,明算和策论只做参考,不影响主要平判,所以沈平鸿觉得自己昨天发挥不行,这回肯定是要落榜的,反而不紧张了,只当试试新鲜。

他从小就喜欢利用帮族学中先生打扫的机会,跑到族学藏书楼中看书,所学甚杂,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科举一道上成就平平。

上午考明算,题目也不难,一共二十道,都是从《九章算术》里摘取下来,而后加以修改的成果,不同于大多数只读四书的士子,沈平鸿仔细读过《九章算术》,而且题目也不难,放到后世,顶多五六年级水准,竟是应对自如,不到一个时辰就全部答完。

下午策论,题目竟是问“浙直农乡,多养桑蚕,然桑田多,则粮田少,江南本天下粮仓之属,粮者,国本也,若尔为知县,何以平衡二业。”

沈平鸿出身微末,年少时还要常常参与农活,对于这些东西切身体会,再加上阅读了不少诸子百家和汉唐时期的策论时政散文,对于这个问题,竟是有自己一番想法,而且他本就对此次科举不抱希望,干脆畅所欲言,疾笔而书。

举子下乡

随着战争创伤平复,整个江南的经济都逐渐恢复到崇祯年间水准。

新政在江南地区铺开的同时,洋务院先后于福建、浙江、南直新设市舶司,到了现在,整个明廷控制区域内,已经有了十三个市舶司开港,内外贸易量也达到了峰值,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继续扩大了,典型就是随着浙闽直三省开海,广州港的吞吐量都已经开始下降了。

于是,大量两广、湖广、福建商人行会瞧准了机会,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尚还没有得到开发的浙直沿海地区。

反而是浙直本地士绅们慢了一拍,以宁波市舶司土地租赁拍卖数据来看,市舶司抛售的第一批三千三百亩土地中,湖广籍商人拿下一千多亩,两广、福建商人分别拿下数百亩,海务公司占了四百多亩,作为本地势力的浙江商人,竟然只占据不到八百亩的份额。

接着,朝廷度田令下达之后,浙直本土士绅受到更大压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