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zzshuwu.com

第72节(2 / 7)

加入书签

周培公扯扯安禄山就明白他们的意思了。

这种想法固然有些荒诞,但也决不能说没有道理,现在瑞克将军虽然位高权重,为近卫大军之首将,官至近卫第一军军长,军衔中将,按照原来清廷的说法这个职位就是九门提督、领内侍卫大臣,但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虚的,明面上看羽林将军大权在手风光无比,但实际上他所有的权势都是依托于林风,若是林风不在的话朝廷一道诏书就能让他去奴尔干戍边。

李光地和周培公的看法是林汉帝国朝野的公认,就这些大臣看来,瑞克将军与其说是朝廷大员,不如说是汉王的家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林风任命瑞克将军卫戍京城是可以的,指挥内班宿卫也没问题,甚至跟随汉王指挥大军也没什么大不了,但若是放他出去独领数万大军,那就是万万不行。

其实林风一开始倒想用一些盛唐典故比如李仙芝等来说服手下的大臣,但可惜的是收效甚微,基本上所有的大臣都是守口如瓶,既没有当面顶撞,也绝不会点头。

如果林风一定要用强势通过这个主意,估计一众大臣也没什么办法,但这么做肯定又会象上次钱庄风波那样引发君臣冷战,所以这种做法无疑相当愚蠢。无奈之下,林风只好在剩下的几位将领之中挑选。

近卫军系统之中,除了瑞克之外,能够有资格领军出战的军官倒也不多,一位是近卫骑二军的军长,赵应奎准将,一位是近卫第三军军长马进良上校。

其实这两位军官原本在军衔上是平级的,不过赵应奎显然比较走运,这次他跟随汉王征伐山西,虽然表现得不是很出彩,但也好歹立下了不少军功,所以回来之后总参谋部一评,将就着就给他升了半级,好歹也算是晋身到将军的行列——这一点令马进良大为恼火,要知道就汉军的军事制度中,将官和校官那是有质的区别,虽然上校军衔已经不算很小,但纵观整个帝国几十万军队,带上“校”字的军官至少也有上千号,但将军就不同了,掐指算了算,连带上赵应奎这个准将,总共也才十来个人,可以说在当今阶段,一旦晋升为少将以上的军衔,那就意味着进入了帝国的最高阶层,除了地方上耀武扬威之外,就算北京城里的大佬也会另眼相看。

而且除了个人前途方面的原因之外,这个“将军”军衔的含金量也绝对是大得可怕,按照朝廷沿袭下来的惯例,若是朝廷有战事,基本上只有少将以上的军官才有可能自领一军独当一面;而就算和平时期,也只有少将以上军官才能“建府开衙”,兵镇一方,人前人后大模大样的自称“本座”,一应军务事由,大多比拟封疆大吏,先处后报——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令人十分眼热,要知道象赵应奎、马进良这些近卫军系统的军官,做梦都象放出去当外官。

仅以昔日坐镇大同的寇北将军赵良栋为例,论官职不大不小,论辖地不过大同一府,论兵力不过一万余人,但战事一起,朝廷一发兵就不得了,除了单独指挥本部一万两千人之外,还有两万民团麾下听命,同时还可以动员数万民夫,泾县一战过后,山西的汉奸兵一投降,算算人马,竟然有十多万人,赵良栋将军露个笑脸山西出太阳,咳嗽一声山西降风暴——没有中郎将这个头衔,他就留在大同喝风吃屁去吧。

近卫军虽然待遇好、俸禄高,但就军官而言却没什么前途,比如瑞克将军,虽然贵为中将,但也没什么脸面自称“本座”——天子脚下,只有汉王一座,他能座什么?!

而上校则更为不堪,虽然只差了一个级别,但却注定了只能在别人手下唯唯诺诺,呼来喝去东奔西走,别说什么威风不威风,不受气就算是祖坟上烧了高香。

这次赵应奎赶了个狗屎运,升了个准将军衔,恨得马进良眼睛出血,实际上这两个人倒有点象昔日的施琅和杨海生,王八对绿豆铆得很紧,原来大伙平级倒没什么,见了面冷嘲热互相揭短,但现在赵应奎一升官就麻烦了,照规矩马进良一见赵应奎就得行礼问好,不然就是藐视上级,赵应奎可以趁机拿他做法,所以自从大军撤回北京之后,赵应奎没什么事就骑上马去天津一带转悠,而马进良则一天到晚忙碌不堪,听到风声就四处“巡视”,绝对不给赵应奎见面的机会。

作为近卫军中的高级军官,虽然还不是将军,但好歹也是独领一军,朝廷里还是不少人卖马进良的面子,所以林风在出征将领的人选上举棋不定的消息恨快就落到了马进良的耳朵里,坦白的说马进良上校为等这一天可真是憋得太久了,所以一听到朝廷有这么一回事,不论是真是假就立马割了手指头,写得封“血书”,快马流行飞递北京,代表近卫第三军向汉王请战。

看到这封隐约散发着腥臭味的“泣血上奏”,林风禁不住恶心了一把,不过这也给了他一个启发——实际上在解决山东问题上,政治手段倒占了七成,军事行动并不太关键,所以这么说的话汉军是不是没有必要大规模调动军队打大仗?!之前几位大臣在朝会中都认为要调动大军,作出声势给山东施加压力,实际上如今汉军之强天下皆知,而一开战结果绝对没什么悬念,所以施加什么压力是不是也没什么必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